有一种鸟

有一种鸟是永远也关不住的,不仅仅因为它的每片羽翼上都沾满了自由的光辉,更因为他在被关的时候得到了很多鸟儿的营救 ...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操纵舆论.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操纵舆论. Show all posts

03/07/2011

奇文共赏:香港大公报 《西方的法治悖论》

西方的法治悖论
香港大公报 2011-6-29 本报记者 景平

上周,涉嫌经济犯罪的艾未未被取保候审,回到家中。部分西方媒体再次借机大肆炒作,对中国民主法治进行诽谤指责。

中国对艾未未案的每一个步骤,都是依法而行的。当初拘捕艾未未,是因为其涉嫌经济犯罪,因此依法进行调查,警方掌握了充分的证据。而艾未未也已经对实际控制的一家公司存在巨额逃税、故意销毁会计凭证等犯罪行为,表示认罪。如今,由于艾未未认罪态度好、患有慢性疾病,且表示要积极补缴税款,决定依法允许他取保候审。自始至终,都是按照《刑事诉讼法》来进行;「依法」二字、法治精神贯穿始终。

01/06/2011

多维网放风:中国艺术家艾未未案将很快水落石出

多维网:中国艺术家艾未未案将很快水落石出

2011-05-31 09:24:56

【多维新闻】北京消息人士透露,中国艺术家艾未未案将在近日有官方结果。据悉,艾未未主要罪名是涉嫌偷税漏税,金额接近2,000万元人民币(约合308万美元)。

上述消息人士表示,在中国大陆,包括艺术家在内的偷漏税现象相当普遍,官方也自顾不暇。但令官方不能容忍的是,作为知名艺术家和名人之后(其父为中国著名诗人艾青)的艾未未存在明显偷漏税情况下,还在积极参与了一些政治和其他活动,尤其是政治活动已触及了中共底线,中共也就顺理成章以经济问题扣押艾未未。该人士还表示,艾未未已经对存在的经济问题予以认罪。也有消息称,他个人资产约为5,000万元人民币。

今年4月3日,艾未未在北京机场登机准备飞往香港时被警方带走。随后,中国外交部宣称艾未未涉嫌经济犯罪,正在接受警方调查。事件引发西方国家以及中国人权活动人士关注和批评,有
不少评论认为他被拘的原因是他参与维权活动及抨击中共有关。

23/05/2011

香港文汇报5月23日继续抹黑:艾未未其人其事

艾未未其人其事
文汇报 沙柳 2011-05-23

 內地「行為藝術家」艾未未涉嫌經濟犯罪,被公安部門依法調查後,境外關注者中有一些人為他鳴冤叫屈。但是,艾未未涉嫌偷稅漏稅、重婚、傳播淫穢物品罪的大量表證,早已由艾某本人呈現在廣大網民眼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儘管西方一些傳媒不顧案情的基本面,對艾案做了政治化的解讀,但中國的司法機構只會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來處理,不會屈從外來的任何壓力。

 面對艾未未恣縱的生活方式,歇斯底里地辱罵自己的國家民族,恣意挑戰法律、道德、倫理底線,善良的人們在感慨之餘,不免要問一句:誰為為之,孰令致之?筆者走訪了一些藝術圈中同道、有關專家之後,艾未未的多面人生圖景漸次呈現出來。

14/05/2011

环球时报社评:汶川,千面中国的一个真实表情(5.12)

环球时报社评:汶川,千面中国的一个真实表情
• 2011-05-12 08:25 环球时报

摘要:这大概就是我们中国人21世纪的命运:轰轰烈烈崛起,匆匆忙忙补漏,不时出现精彩的几笔,却有数不清的小辫可以被捉住
  
今天是汶川地震3周年,重建工作以令世界眩目的速度大体完成。用“奇迹”二字都难以描述这一切,一个有着种种陋相的发展中大国,却在汶川那片山区绽放了它的惊世力量。然而只要往回看一个月,中国就发生了多少令我们生气的事情?它们和汶川重建哪个是“真中国”呢?中国是它们的总和。

  13.39亿人生活在同一个国家里,它的好处和挑战都一言难尽。西方治理现代国家的那套理论,获得成功的最大模块是3亿人。欧洲那些几百万、上千万人口的民主小国家,漂亮得就像受到精心保护的一个个精致古堡。而中国却不得不把大和拥挤作为筹划自己生计的出发点。

  汶川地震波及的广大地区,生活着几千万人,重建的20个重点县和受灾严重地区,总人口超过千万。它相当于一个欧洲中等国家。想想看吧,如果把瑞典或者希腊的大部分生活设施推平了重来,那会意味着什么?中国以一个发达省市扶助一个受灾县,每年拿出它们1%财政用于重建的方式,迅速重塑了震区。只有大国才有这样干的可能,只有一个有着强大中央政权的大国,才会把这种可能性变成真实。

  但国家“大”的代价也是明显的。新汶川的基础设施水平一下子在四川省跃居前列,中国还有很多贫困地区,它们为什么不能在这3年中也得到更多资金呢?中国的发展不平衡,连救助、扶贫也不得不有个先后,国家早就在谈地区差别以及各种差别,但它们还是存在。在为汶川成就鼓掌的同一天,我们可以有无数个理由批评这个国家。

  这大概就是我们中国人21世纪的命运:轰轰烈烈崛起,匆匆忙忙补漏,不时出现精彩的几笔,却有数不清的小辫可以被捉住。我们可以雄心勃勃,也可以垂头丧气,这一方面取决于我们所处的位置,同时也取决于我们的眼界和胸怀,取决于我们对人生以及对这个国家的基本态度。

  今年中国还有几件事受到举世关注,其中之一是中国迅速从利比亚撤出3.5万侨民,动作比美国还快、还漂亮。然而中国以涉嫌经济犯罪逮捕艾未未,禁止街头“茉莉花革命”,却引起西方舆论的一片争议。这些支离破碎的事件彼此真的毫无联系吗?无论这些联系好与不好,它们都是同一个“大而复杂”中国的不同表情。

08/05/2011

人民网5月7日:中国驻英国使馆驳英媒关于艾未未报道

链接 http://goo.gl/vqFJN
中国驻英国使馆驳英媒关于艾未未报道
2011年05月07日20:29 来源: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5月7日电 (记者 崔东)2011年5月6日,英国《经济学家》读者来信版刊登了中国驻英国大使馆驳斥4月16日该刊有关艾未未评论的信函大部分内容。信函全文如下:

  贵刊4月16日的封面文章《中国的镇压(CHINA’S CRACKDOWN)》,借艾未未案无端攻击中国,这是对中国司法主权的不尊重和对中国内政的干涉,反映出贵刊对中国的无知、傲慢和偏见。

  中国是法治国家,不搞人治,也不搞专制。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这不仅体现在中国经济已超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还体现在人民思想的解放、社会的自由宽松、政府的公开透明。中国的发展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中国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大。党内民主不断完善,彻底废除了领导人终身制。30多年来,中国全国人大共审议通过了200多部法律,全国律师人数从3000上升到20多万。

  中国公民的各项权利和自由,包括言论和宗教信仰自由依法得到保护。中国公民可以自由迁徙、自由择业,自由到国外留学,可以通过各种合法渠道表达意见和诉求。中国网民人数达4.5亿,信教人数超过1亿,是英国人口的近两倍。

  艾未未曾发表过很多言论,他在推特网上很活跃,还经常接受西方记者采访并到国外举办展览,中国政府未予限制。由于艾未未因涉嫌经济犯罪,中国公安机关依法对其进行调查,这既不是人权问题,也不是言论自由问题,而是要不要法治的问题,任何人,不论他是什么“家”,都没有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

06/05/2011

艾未未采访网络评论员文字稿之一(2011年)


图片来源:http://xinlinyang.com/?p=256

被采访人:W,男,26岁。舆论引导员
采 访 人:艾未未
采访日期:2011年3月22日
采访方式:书面、电话

问:你的名字、年龄、所在城市。网名或推号(此项可选择忽略)。
答:绝对不能对外公开我任何的名字信息。在采访中可以称呼我为W,年龄26岁。所在城市就算上海的吧。网名什么的太多了,我们一般用一个都会注册一个,这里我不举例了。
问:你的受教育程度,工作经历。
答:我是大学毕业,学新闻方面的。工作经历曾经在电视台做过,后来开始做网络媒体,总之一直都在新闻媒体这个行业里面,做了大概4、5年了吧。
问:你是在何时、什么情况下开始舆论引导工作?
答:大概1年多以前吧,也没什么非常特别的情况,是我一个朋友对我说他现在做着这个呢,我每天上网时间也很久,就问我有没有兴趣也来做做这个,挣点外快,我说那试试呗,后来一做,发现其实也挺容易的,就慢慢做起来了。

01/05/2011

中国驻英国使馆驳斥英媒关于艾未未的报道评论




《每日电讯报》刊登驻英国使馆发言人驳斥该报关于艾未未的报道评论的信函

(驻英国使馆供稿)

2011/04/27

  2011年4月27日,英国《每日电讯报》读者来信版刊登了中国驻英国大使馆发言人驳斥4月20日该报有关艾未未报道和评论的信函的主要内容。信函全文如下:

  中国公民艾未未涉嫌经济犯罪,中国公安机关依法对其进行调查。贵报4月20日刊登拉什迪先生的评论文章《中国必须释放艾未未(CHINA MUST SET AI WEWEI FREE)》并发表社论,就艾未未案对中国妄加指责,这是对中国司法独立的干涉,是对中国司法主权的不尊重,是任何一个主权国家都不能接受的。

30/04/2011

中国日报:中国驻英使馆来信 中国不需要人权课

China Daily

Letters

Human rights lecture not needed

2011-04-29 07:56

原文链接

Chinese citizen Ai Weiwei is now under investigation for suspected economic crimes. The Daily Telegraph, London, carried an article, "China must set Ai Weiwei free", by Salman Rushdie on April 20, along with bigger article. Both unjustly criticized the Ai Weiwei case. This is a blatant interference in China's judicial independence and violates the country's judicial sovereignty. This cannot and should not be accepted by any sovereign country.

China is a country under the rule of law. The basic rights and freedoms of Chinese citizens, including freedom of expression, are protected by the law. Chinese citizens can express their opinions and aspirations through many channels.

27/04/2011

河清、杜景烈围观艾未未 (四~六)2011.4.12


“四月青年会客厅”河清、杜景烈围观艾未未
(四)、(五)、(六)

视频链接

(四):当代艺术是文化帝国主义的先锋


(六):文化颠覆必然导向政治颠覆


文字整理

围观(四):当代艺术是文化帝国主义的先锋


主持人:智慧全球视野,大家好,这里是四月会客厅,今天咱们继续围观艾未未,今天我们有请到的嘉宾是,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艺术的阴谋》作者河清老师,还有著名的时评人杜景烈老师。咱们前三期有关艾未未的片子呢,也是在网上引起了很激烈的讨论,稍微有点一边倒的架势。很多网友表达了自己的不满意,觉得咱们做的是不是有些不公正啊,是不是有些偏颇啊,对此,河清老师怎么看?
河清:因为他们不了解艾未未这个人。其实艾未未这个人,应该说我一直是比较鄙视的。

司马南、王文围观艾未未(一 ~ 三)2011.4.09


“四月青年会客厅”司马南、王文:围观艾未未



【说明:2011年4月3日,著名艺术家艾未未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赴香港时被“带走”,一直下落不明。2011年4月9日,网络视频节目“四月青年会客厅”邀请了司马南、王文谈论艾未未被带走事件,主持人杨富江,分为三段视频在网上播出】


视频链接

(一) 艺术一反华,西方就追捧

(二) 艾未未如得逞,中国会更糟

(三) 抹黑中国美化西方,是某些媒体人的一贯作风


文字整理

( 一 ) 艺术一反华,西方就追捧

杨富江:中国智慧,全球视野。大家好!这里是“四月青年会客厅”。咱们今天主要来着重聊一个人,他叫艾未未。最近呢,有很多网友也是在关注他。今天上午呢,在百度的热词排行榜上“艾未未事件”稳居百度热词排行榜的前十名。那么,今天关于这个话题,我们也请来了两位,非常有声望、非常好玩的嘉宾。独立学者司马南老师,司马南老师您好!还有北京的媒体人王文老师,王老师您好!这个,司马南老师接触艾未未应该有些年头了吧?

21/04/2011

何清涟@HeQinglian: 从批判文化的堕落看政党兴衰

来源:http://voachineseblog.com/heqinglian/2011/04/ccp-critisize/

最近,由《环球时报》与香港中资媒体《文汇报》担纲发起的批艾风潮让人感到不安。这种不安是由这些批判文章彰显的“软实力”水准引发。读者不知自诩“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共究竟要将中国文化蹂躏作践到什么地步方才罢休?也不知这种政治文化的堕落底线在哪里?毕竟,中国十几亿人还不得不接受这个政党的统治,这种堕落实在没让中国人长脸。
我分明从这些批判语言中感受到了中共批判文化的堕落。

自90年代开始,中共鉴于知识分子被批判曾出现“越批越香”的现象,对于所有触犯意识形态底线的知识分子一律不再公开批判,只是封杀冷冻,不许各报刊再发表这类知识分子的文章,理由是“防止猎名”(传达的文件上原用语),本人在《现代化的陷阱》出版之后就曾遇此待遇。

也因这一宣传政策,90年代由中央层级主导的批判只见过一场大规模的对法轮功的批判,火力集中在2000年7月后的几个月,此后时断时续。但对知识分子仍然采取封杀方式,即使焦国标发表了《讨伐中宣部》的网文之后,恼怒之极的中宣部也未下令公开批判,这些当然是出于害怕“越批越香”的考虑。

这次批艾的规格之高,是批法轮功之后仅见的一次。只是这次《人民日报》与新华社没有出面,是内由《环球时报》出面、外由香港党媒《文汇报》担纲的一场污名化批判。

两篇由新华社旗下《环球时报》发表的社评“法律不会为特立独行者弯腰(4月6日)”、“是谁在严重违背法律精神?(4月8日),在警方根本未公布艾未未为何被捕、由何机构逮捕的情况下,越俎代庖代替司法机构为艾未未入罪,先说艾“涉嫌经济犯罪”,又说艾“很多时候离中国法律红线不远”,这种语无伦次、以入人以罪为快的社论,已经完全超越了媒体底线,践踏了媒体的职业精神。如果说此前《环球时报》在德国之声张丹红事件上的不实报道未引起更多注意的话,这几篇社评却让《环球时报》刻意披在身上的“媒体”画皮剥落殆尽。受聘于该报的外籍编辑理查德・伯格 (Richard Burger)在失望之下写的“《环球时报》中外编辑之间关于艾未未的对话”指出,“这样做是对新闻职业道德的严重侵犯——简直可以说是毫无羞耻”,“《环球时报》本身实际上就是中国渴望展示软实力、渴望得到全球声誉和尊重的一个产物”,但最近这“臭名昭著的社论”一出来,恰好与该报的目标“背道而驰”。

香港《文汇报》接连发表的几篇文章,如“艾未未的真面目:五玩艺术家——五毒俱全”(4月15日),“假艺术家的真面目”(4月19日),却真让人大开了眼界。我本人不是被其用词之恶毒所震惊,而是被其用词之下流所震惊,文章作者浸淫于个别性词汇那种乐此不疲让人不知该鄙视还是该可怜。4月19日的文章还标上作者姓名及衔头:黄炽华,香港政治经济文化学会副理事长,这种标签不仅不足以证明文章有档次,反而证明香港文化在97回归之后的堕落。可以说,这些文章想污蔑艾未未,结果适得其反,暴露了作者与报纸之品格品味均低下,成了他们的自污。

出生于50年代的中国人是被大批判文化滋养大的一代, 这代人当中的觉悟者痛恨这种大批判文化,但更多的人却残留这种影响而不自觉。从《文汇报》这两篇批艾文章的用词不洁正好可以看到中共批判文化的堕落。

在中共统治的上升期,毛泽东曾膨胀到想当“世界革命领袖”,大批判文化甚至超越国界,并结出一朵批判文化之奇葩——《九评苏联共产党》(1963年9月6日至1964年7月14日先后发表于《人民日报》和《红旗》杂志的9篇文章之合称)。其时被征调来写作的人士全是一时之选,如胡乔木、乔冠华、熊复、胡绳等。小组组长是康生,副组长是吴冷西,实际总指挥是毛泽东,邓小平具体负责组织协调,下面还有一个庞大的秀才班子专门负责查找资料。虽然这些文章中充满了大话空话,但至少端足了理论架子,算得上庙堂之言。即使是从旁掠阵、插科打诨的赵朴初《某公三哭》也颇得元代散曲之神韵。

从批判文化气质的变迁可以看出一个政党的兴衰。当其处于上升态势之时,批判文化也充满发皇气象,彰显出统治者的自信,《九评苏共》可为例证。当政党滑上堕落之途并走上末路时,批判文化也变得猥琐不堪,成了辱骂,而且是下流的辱骂。

当年参与《九评苏共》写作的人士及其后裔一直以此为傲。不知写作批艾文章的署名作者以后有此勇气将这份“光荣”当作家族的“文化资本”传之后世否?

18/04/2011

何清涟:晾晾多家港媒老板的政治面目

来源:人民报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11/4/15/54504.html


【人民报消息】自艾未未陷狱之后,中共党媒已多次批判,由于担心国内人联想,没有将艾未未那张著名的“草泥马裆中央”放在媒体上公开批判。香港《文汇报》与《大公报》从北京党媒那里接过革命大批判的接力棒,开足火力,以表示艾未未已经引起了“海外华文传媒”的愤怒。《大公报》更是偷天换日,将“草泥马裆中央”改成“草泥马祖国”,以此挑引读者对艾未未的愤怒,称“艾未未所谓的艺术作品以羞辱中国方式迎合西方,……严重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

看来有必要让中国大陆的读者了解一下党的阳光遍洒世界各地华文传媒的事实,先来谈谈香港媒体红色渗透的实际状况。

目前在香港,亲中媒体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拥有中资背景的媒体,如《大公报》、《文汇报》、《香港商报》,凤凰卫视,以及由全国政协委员何柱国收购的星岛新闻集团、亚洲电视等。这一类媒体的负责人在90年代以前多由中共香港地下党员担任,如李子诵任文汇报社长多年。但自97回归之后,这类媒体的负责人多由北京直接派员担任,比如文汇报社的社长与董事长直接由新华社派过来的张国良(全国政协委员)、王树成(新华社北京分社社长、经济参考报总编)先后担任。现任《大公报》董事长兼社长姜在忠原为新华社内蒙古分社社长、新华社服务局原局长。——这类媒体本来就是党在香港的“喉舌”,现交由原在大陆党媒的 “宣传专家”负责,自然越办越像人民日报与新华社的分店。

另一类是近年趋向亲中的媒体,如无线电视、东方报业集团及新城电台等。在“九七回归”之前,香港曾有一段文人办报的年代,那时香港享有充分的新闻自由。但回归之后,在香港回归之后,香港商界巨头突然有了投资媒体的喜好,不少人开始收购媒体。其用意正如李金铨所说,是“替北京收拾一些难缠的言论堡垒”,原来的文人办报逐渐被商人办报取代,亲共商人、亲中央财团亦逐渐进占香港舆论阵地;综观全港绝大部份主流媒体 的老板或高层均被委以国内公职、特区政府勋衔。暂时没有这类衔头的媒体老板则在大陆经营庞大生意。

媒体老板获北京颁赏各类政治荣衔的计有:

《星岛日报》、《头条日报》、英文报章《The Standard》所属的泛华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主席何柱国,2003年被北京委任为全国政协常委;2004年,该集团旗下报章《星岛日报》行政总裁兼《头条日报》 社长卢永雄,获颁铜紫荆星章。

《经济日报》集团主席冯绍波, 全国政协委员,2003年获颁金紫荆星章。

拥有《东方日报》及《太阳报》的东方报业集团主席马澄坤,2003年获北京委任为全国政协委员;同年,该集团总裁马澄发获颁铜紫荆星章。

与《文汇报》、《大公报》同列为“三大爱国报章”的《香港商报》母公司联合出版集团主席李祖泽是全国政协委员,1998年获颁银紫荆星章。

有线电视母公司九龙仓集团主席吴光正,全国政协常委,1998年获颁金紫荆星章。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主席李嘉诚2001年获颁大紫荆星章,其副主席李泽巨是全国政协常委。长江实业与和黄共同持有新城电台的股权。电视广播有限公司主席邵逸夫及前助理总经理黄应士于1998年获颁银紫荆星章。亚洲电视前行政总裁陈永祺,全国政协常委,2000年获颁金紫荆星章。

《香港经济日报》总编辑陈早标,于2007年获铜紫荆星章。
  
即使没有公职或勋衔,但在国内营商、有经济利益的亦不缺乏;《南华早报》所属的嘉里集团主席郭鹤年于1989年“六四”事件后,大举投资内地房地产及酒店生意,被称为80年代中国最重要投资者之一。 《明报》企业主席、马来西亚华裔商人张晓卿旗下多份消闲刊物,在内地各主要城市发行。免费报纸《am730》创办人施永青的地产生意,在大陆有过万名职员。由于在中国大陆有极大的利益牵制,这些媒体的立场当然会随其老板的态度而发生变化。

以《星岛日报》为例,该报由东南亚华侨富商胡文虎于 1938年创办,总部设于香港,在美国、加拿大、英国及澳洲等地均设有分部。2004年,胡文虎女儿胡仙把《星岛日报》股权卖给泛华集团,该集团由亲中色彩浓厚的何柱国(全国政协委员)拥有,并易名为“星岛新闻集团”,其立场更加亲共,社论常见支持北京。1995年10月, 和北京关系密切的马来西亚华人木材工业大亨戴图克-熊许金(Datuk Tiong Hiew King)收购了《明报》。此后《明报》的立场亲北京。

在媒体老板或者媒体本身与大陆就有密切的联系之时,港英政府统治留给香港的新闻自由逐渐丧失。香港社会创投基金行政总监梁淑仪原来曾在电视台从事过记者、主持及编导工作十余年,坦言回归之后,香港传媒的整体公信力日被蚕食。她指出香港传媒在追求商业利益时牺牲了社会责任。她指出,“一单严重车祸、一场超级大火、一宗世纪官司,香港的传媒大都尽心尽力报导,甚至奉旨煽情,表扬有爱心的或狂轰冷血无情的”。但是,触及政治或权贵等敏感话题时,就呈现了另外一副面孔,“当权者包括政府和各大小企业集团和公营机构等,却愈来愈重视如何应付传媒,努力学习‘招呼’记者而祈望自保”,当自我审查成为传媒行业的 “白色恐怖”后,“就连本身从事传媒的也不禁怀疑:‘今天的传媒仍可发挥既广且深的影响力、为社会带来真、善、美?’”

据美国自由之家公布的2009年度及2010年度《世界各国新闻自由度调查报告》,由于北京对港媒施加越来越大的影响力,香港新闻自由度被从“自由”降为“部份自由”。这些港商办的亲北京报纸日益受到香港民众的唾弃,目前一些港人正在Facebook上发起“消灭《头条日报》运动”。

这类“中共香港喉舌”加入批判艾未未的大合唱,充其量只能骗骗大陆愚民,但这类愚民又多数看不到这些媒体,因此只能算是北京的一种精神自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