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未未做客天涯(2009.03.23)
【访谈预告】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
2008年12月15日,艾未未先生及其朋友开始了“5.12汶川地震死亡学生”的调查整理工作,他们通过网络信息线索,对地震重灾区域进行了实地走访调查。
2009年3月19日,“死亡学生名单”在天涯杂谈陆续公布。对着这样一份长长的名单,我们可以思考很多很多……
2009年3月23日,我们很荣幸的邀请到艾未未先生做客天涯社区讲述“艾未未和那些孩子名单”的故事……
3月23日下午15:00,访谈正式开始。
【访谈内容】
问:在做名单时,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答:做名单的时候,遇到的困难不是很大,因为当一个人下决心要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最大的困难是你自己。在我们这里,没有这个问题,我们愿意去做,也愿意这个事情最后很清晰的呈现,无论有多吃力。那么,我们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在当地实地考察和采访当中,很多家属不愿意透露他们的身份,他们生活在恐惧之中,因为很多人被监禁,很多人被威胁过。冒着危险,不敢说出真实的、简单的事实,这个是我们遇到的最大的困难。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2009.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2009. Show all posts
16/05/2011
15/05/2011
【装聋作哑之62】艺术财经:艾未未:我是没有未来的(2009)
艾未未:我是没有未来的
2009.01.29 艺术财经
记者:许多大的建筑项目都是由国外设计师设计,你认为中国设计师是输在哪里了呢?
艾未未:中国建筑由国外建筑师设计的所占总数不会多于百分之五,说是很多,其实不多,几个明显的建筑除外。基本上大多是由国内建筑师设计的,建筑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不仅是设计还有许多其它,包括地方的法律规范、设计条件、进度、工作方式以及社会方方面面,国外建筑师大多不可能适应,所以说这本身是一个误区。要说中国建筑师和国外建筑师相比是输在哪儿了?我觉得这个问题并没有真正明显表现出来,因为根本没有在同一个层面上竞争的平台,除了国家那几个所谓明星式的项目。中国输的地方太多,从教育、处理能力,对建筑的基础认识、美学还有人文修养,方方面面都输。
【装聋作哑之61】北京消费导刊:世界地图》首次开进798(2009)
艾未未:《世界地图》首次开进798
北京消费导刊 2009年08月21日
未未最近很忙,忙到他更不像一个单纯的艺术家。可他的名字还是频繁出现在艺术媒体的头条,比如,中国当代艺术家艾未未的26件大家伙在东京森美术馆亮相;艾未未在伦敦艾比安画廊的个展被《亚太艺术年鉴2009》评为“2008年十佳画廊展”;艾未未即将首次走进798举办个展……
就像他的作品总是本能地探讨社会伦理、政治和经济气候等题材,他也总爱反复强调“我做的任何事儿都是艺术。我做的任何艺术又都具有社会性。”这次,他又出人意料把他的艺术搬进了798,在林冠画廊用四种全然不同的材料,展示他的“世界地图”。
14/05/2011
【装聋作哑之60】精品购物指南:艾未未 我一直是个没有身份的人(2009)
艾未未 我一直是个没有身份的人
2009年第10期 精品购物指南
“自由应是一个能使自己变得更好的机会。”加缪的这句话送给二十八年前的艾未未最合适。那时候,艾未未还不是当代艺术家、建筑师、策展人或者“鸟巢”的设计者之一,他只是一个希望成为艺术家的青年。24岁到36岁,艾未未流浪在美国,经历了自己的两个本命年。被艾未未称为“破碎青春期”的这些年,已经被定格成为一张张黑白照片,变成《艾未未:纽约1983-1993摄影展》,等待时间的检阅。
采访是在艾未未的工作室,著名的草场地258号。在原生态的石头结构中,一丛黄色的蝴蝶兰斜插在花瓶里。远看,很像怒放的迎春花。而面前的艾未未,早已不是当年照片中那个俾倪而清瘦的惨绿青年,他笑称自己现在是“灾后重建”。
闲聊中,艾未未忽然兴奋地说起:“前几天民政局给我发了信件,要给我补办身份证。因为我从1981年去了美国后,那边没有身份,国内的身份证也注销了。”说到事隔二十多年将要重新获得身份证,艾未未说,他就像等待新生的婴儿一样兴奋。
12/05/2011
[装聋作哑之56】东方早报:艾未未摄影展记录中国艺术青年们在纽约片段(2009)
艾未未摄影展记录中国艺术青年们在纽约片段
2009-01-06 东方早报(上海) 本报记者 徐佳和

艾未未1986年自拍

1989年中国新年
11/05/2011
【装聋作哑之54】今日早报:艾未未:一边温柔 一边愤青(2009)
艾未未:一边温柔 一边愤青
今日早报 2009年5月13日
说话坦率尖锐的他在家从不发脾气
艾未未:
一边温柔
一边愤青
说话坦率尖锐的他在家从不发脾气
艾未未:
一边温柔
一边愤青
□本报记者 林梢青 文并摄
早报讯 近日,丹麦政府宣布邀请中国当代艺术家艾未未为明年远离家乡、参加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小美人鱼”铜像设计一个“替身”,安放于丹麦首都哥本哈根。
艾未未有很多身份,其中一直被人念叨的便是“诗人艾青之子”,但这些年来,他更因为在中国前卫艺术上的表现而受人关注。在更多人眼里,艾未未就是个“老愤青”,他说话坦率、尖锐、毫无顾忌。而在他家里,你可以看到他真实率性的影子——清水墙,没有沙发,没有电视,楼梯没有扶手,地板是水泥的,就连马桶,也是毫无遮拦地敞开在二楼的书房里。你会发现,其实生活里的艾未未很温和,温和到你都不忍心向他提太过尖锐的问题。
他很偏执——
“我是越活越年轻的‘80后’”
09/05/2011
【装聋作哑之46】中国周刊:艾未未,一个艺术家的快意江湖(2009)
艾未未,一个艺术家的快意江湖
2009-06-16 中国周刊 记者 冯翔
“时间——一辈子;数量——最后一个。”随着艾未未的宣言,数名志愿者在他的工作室里操作着电脑,整理前方战友收集来的资料。墙上贴着大篇幅的遇难学生名单,及一张四川地图。
他们工作的动机,用一位遇难孩子母亲的话说:“我只想让世界知道:曾经有那么一个女孩儿,她在这个世界上快乐地生活了7年。”
对遇难学生的民间调查
“一个艺术家如果目光犀利,他不可能看不到他人的痛苦。如果他不表态,我们就不得不怀疑他的道德。”
08/05/2011
【装聋作哑之43】北京青年周刊 艾未未:应该满意起来(2009)
艾未未:应该满意起来
2009/10/22 北京青年周刊 张雨 解飞
众所周知,艾未未是个著名艺术家。可是,有谁真正看过他的个展呢?连艾未未自己都觉得有趣:这么多年,我在国内没做过个展!
所以,这个秋天,林冠画廊门前涌动的人潮就不足为奇了——艾未未首次国内个展——不就是最大的噱头么?展览当天,艾未未被两国大使包围,此后数日他又是媒体围剿的对象。
与艾未未见面的那天上午,据说他要接受四家媒体的访问,不过,艾未未一点儿也没有显露出厌倦或者疲惫的神情。在客气地询问过我“想坐在室内还是想要坐在室外”之后,又建议说:不冷的话可以坐在外面。于是,我们就坐在艾未未著名的院子里,坐在草坪尽头的桌子旁边聊起天来。眼前是满院的青绿,还有扑鼻而来的“尿香”——我知道这些气味来自于艾未未与夫人收留的多条流浪猫狗,自然不会觉得臭了。
慢慢地,我发现“接受采访“就是艾未未生活的一部分,他并不专门准备什么,对待媒体就像是接待老朋友串门。在一个小时的谈话过程中,他吃了一碗和着花椰菜的面,问了许多关于我家庭的小问题,接了一个拨错的电话,还指给我看了他家的大黄猫在草地上捕猎的全过程。对我的任何提问,他都会短暂思考然后认真回答,甚至当我声称有些问题只是想满足个人的好奇心,他也说,没事,真情的交往是最好的。
05/05/2011
【装聋作哑之36】外滩画报:一个经典的人格分裂的人?(2009)
【装聋作哑之35】楚天都市报:你们都让那帮建筑师给蒙了(2009)
艾未未:你们都让那帮建筑师给蒙了
2009-1-5 楚天都市报 周洁、许开强
艾未未介绍
1957年8月28日生于北京,当代中国实验艺术的领军人物,“中国艺术文件库”艺术总监。1988年,成功地在美国举办了《旧鞋、性安全》的艺术展,这是中国人在海外举办的第一次观念艺术展。回国后,主编出版我国第一套前卫艺术刊物《黑皮书》、《白皮书》、《灰皮书》。
对话背景
艾未未,艾青之子。老百姓知道这个名字,多半与他是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的副导演,2008北京奥运会“鸟巢”(国家体育馆)中国顾问有关。虽然是诗人艾青之子,艾未未却不喜欢抒情,他擅长的是颠覆:推倒既成的标准和艺术的樊篱,也包括他自己,比如放弃北京电影学院的学业。
12月18日,在洪山礼堂,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联合省内10余所大学,邀请艾未未作了一场题为“当代艺术设计理念及文化”学术报告会,展示了艾未未从1983年~2004年20余年间的艺术创作和建筑设计作品,赢得一片喝彩。20日,在东湖宾馆,记者与艾未未进行了一场对话。
逆向思维,奇
周洁、许开强(以下称“问”):你在洪山礼堂做的学术报告很精彩,幻灯展现出的那些艺术作品让人耳目一新,可也有人说“看不懂”。
艾未未(以下称“艾”):一件艺术品不需要太多的象征、隐喻或者暗示,黑夜你看得懂吗?天上的白云、东湖的波涛,你看得懂吗?它们不是也很美、很动人吗?
04/05/2011
【装聋作哑之32】北京青年报:艾未未的野路子(2009)
03/05/2011
【装聋作哑之30】南方周末:那是个没有皇帝的年代(2009)
那是个没有皇帝的年代 专访艾未未
南方周末 2009年5月8日 本报记者万静 实习生崔迪发自北京
纽约到费城……那你兑换30美元吧
南方周末:你当年出国跟星星画展被取缔有多大关系?
艾未未:有很大关系。我们童年对自己的位置很清楚,但实际上没有觉悟。真正的觉悟是来自1979年西单「民主墙」。我们开始思考个人、国家、权利之间的关系,开始认为这个国家的问题是跟个人有关系的,个人应该承担一定责任,开始感到自己的肩膀上好像有一点份量。但我走的时候非常绝望的,我说我永远不会再回来了。
【装聋作哑之29】消费导刊:我做的任何事都是艺术(2009)
02/05/2011
【装聋作哑之26】南都周刊:习惯性颠覆,习惯性开炮(2009)
艾未未:习惯性颠覆,习惯性开炮
2009年03月13日 南都周刊
离这里三百米的三影堂正在展出《艾未未纽约1983-1993》摄影展。那些黑白照片记录了当年纽约东村的诗歌朗诵会、汤姆金斯公园广场的暴乱、假发节上男扮女装的同性恋者。而更让中国观众感兴趣的是镜头里年轻时代的艾未未、陈凯歌、顾长卫、谭盾、冯小刚、北岛、舒婷等等,他们都是1983年到1993年在纽约东村混过或路过的一群人。
1981年,艾未未在很多人觉得“有病”的情况下从北京电影学院退学,靠女朋友的关系去了美国,随身只带了20美元。当时全国比他更早留美的只有陈逸飞一人。
在纽约,艾未未体验到纯粹的个人自由以及十二年海外生活的无聊厌倦。而尽情逃课的后果就是,1993年当他为了看望生病的父亲回国时,连学位也没有拿到。他承认纽约的生活对他影响深远,在一个相对自由的社会,“个人的权利受到充分的尊重,没有人敢轻易找你的麻烦。”艾未未的特立独行和颠覆性格显然跟这段经历密切相关。
这十年中,艾未未在纽约东村租住的房间成了那个年代文艺青年们赴美的一个根据地。当时他的电话自动答录机的录音是:“东边是正确的(East is Right)。”“那时我没有什么事情可做,总是闲着,随手拍了一些遇见的事,去过的地方,熟悉的人,我的周围的住地、街道和城市,打发每天的闲散时间。”艾未未说,20年后的今天,纽约下东城的东村的面貌全变了,甚至照片中的很多人已经不在世。1993年回北京后,艾未未组建了一个实验性的,类似纽约艺术家天堂东村的社区。在这里产生了令人震惊的行为艺术和激进绘画、摄影以及装置作品。
【装聋作哑之24】南方人物周刊:我只是不愿意再被嘲笑罢了(2009)
30/04/2011
【装聋作哑之20】新周刊:只有一种情况我会中止调查(2009)
艺术家艾未未:只有一种情况我会中止调查
2009年05月04日 新周刊 口述/艾未未 采访整理/陈非
信息常常被认为是政府机关的财产,或者是机密,对公众保密,这是非常不成熟的想法。
只有一种情况我会中止调查,就是地方政府公开透露信息,一旦他们开始做,我们就可以停止了。
艾未未 当代艺术家,“鸟巢”设计方案中标方的中方顾问。2008年12月15日启动“5•12”遇难学生 调查,以个人名义在博客上分批公布了遇难学生的名单和基本资料,受到媒体广泛关注。
启动“5•12”遇难学生调查是从去年的12月15号,这个调查我们简称为“公民调查”。
(地震发生后)我从图片上看到他们(遇难学生)像沙丁鱼罐头掀开一样——我们从来没看到过任何动物具有这样震 惊的图片,一下就被震惊了、震傻了。马上会想到:这些孩子是谁呢、到底多大了、有血有肉有亲情的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 这生命就消失了呢?
【装聋作哑之19】南风窗: 汶川之后谁死在第二次(2009)
汶川之后,谁死在第二次?
作者:武艾姚 来源:南风窗 日期:2009-04-28
在那夹着春草的泥土
覆盖了他的尸体之后
他所遗留给世界的
是无数的星布在荒原上的
可怜的土堆中的一个
在那些土堆上
人们是从来不标出死者的名字的
——即使标出了
又有什么用呢?
——艾青《他死在第二次》(节选)
读到这首诗时,艾未未有点吃惊。“父亲那些诗我差不多都翻过,但是真的不记得有这一首。”那一刻,他意识到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和父亲这首诗冥冥之中的关联性。
采访的当天,艾未未又将两篇被删的文章再次贴到博客上。在等了300多天还没有等来政府公布地震遇难者名单后,这位中国著名当代艺术家和自己的志愿者们开始了对地震遇难学生名单的公民调查。离“5•12”地震一周年还有60天的时候,他在博客上贴出了68份名单。在最新的统计名单中,有4855个孩子的名字。
【装聋作哑之18】南风窗:公共利益年度人物(2009)
《南风窗》2009公共利益年度榜年度人物:
艾未未:知识分子新标杆
作者:宁二 来源:南风窗 日期:2009-12-19
2009年,艾未未是公共领域的知识分子中最活跃的一位。 汶川特大地震之后,他策动志愿者持续展开地震遇难学生名单公民调查,并在地震一周年纪念日前后通过网络定期公布,引发了社会舆论对巨灾之后生命伦理和人性尊严的广泛讨论。在艾未未看来,除了地震,更多的是那些日常的悲剧,更可怕的是太阳一出来就啥事都没有了,但生命是有价值的,要珍惜每一个生命,哪怕他已经死去了。对死去的生命不认同,实际上是对生的不尊重,是对我们自身价值的贬低。 基于上述理念所展开的不懈努力,令几乎付出生命代价的艾未未和他的志愿者们赢得了公众普遍的赞誉和肯定。2009年以前,艾未未的主要身份是最具影响力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之一,但2009他更被视为一位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知识分子行动者,甚至是维权者。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艾未未曾表示,任何一个维权者,同时都在维护别人的权益。他说:“今天,政府也是我们的一部分,我们也是政府的一部分;社会是我们的一部分,我们也是社会的一部分。每个人承担的,觉悟也好,意识也好,所做的行动也好,都在表达我们希望社会是什么样的。” 正如画家陈丹青所言,“今日社会能有未未,是进步”,2009年的艾未未所体现出的中国人理应具备的勇敢、理性、责任感及行动力,正是我们这个社会所以能持续进步的动力源泉。
来源:http://goo.gl/up70P
27/04/2011
【装聋作哑之8】中国经济周刊:艾未未家的猫(2009)
艾未未家的猫
《 中国经济周刊 》(2009年第23期,6月15日) 作者:海滨
阳光充足而热烈。
一只猫蜷缩在用整块大理石切割的椅子旁边,面对访客从容不迫。
它位于北京草场地五环外艾未未的私宅里,与它在一起的,还有十对以上这样的大理石椅子。而它的同伴,有40只以上,散落在工作室的院子里、工作间里。
“猫可以突然的离开,却是无法遗弃的。被遗弃的猫,只是从一个废墟来到了另一个废墟。这里是猫的世界,它们不在意与我们分享。”艾未未说,北京和罗马一样,是个有废墟感的城市。十多年前,这个地方是两亩菜地,艾未未租下来之后,将其建成私宅和工作室结合的个人艺术空间。
26/04/2011
【装聋作哑之5】新华网:中国著名艺术家艾未未个展在东京举办(2009)
中国著名艺术家艾未未个展在东京举办
新华网东京 2009年7月24日电(记者 华义)
本次东京个展的主题是“艾未未——起因于何”,用艺术的形式来唤起人们对文化、历史和社会的因果关系、即“什么起因于何而存在”这一根源性问题的想象力。作品从“基础形体和体积”、“结构和工艺”、“对传统的改革和继承”等几个方面进行艺术表现。东京六本木“森美术馆”宽敞的展厅里错落有致地摆放着这些“大家伙”,体积为1立方米、名为“1吨的普洱茶”、奇异形状的桌子、用普洱茶堆砌的房子、一排排大木头箱子似的“月之箪笥”等都让人印象深刻。由42辆自行车组成的作品“永久”、立体木雕“中国地图”等代表性作品也悉数亮相。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