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未未:《世界地图》首次开进798
北京消费导刊 2009年08月21日
未未最近很忙,忙到他更不像一个单纯的艺术家。可他的名字还是频繁出现在艺术媒体的头条,比如,中国当代艺术家艾未未的26件大家伙在东京森美术馆亮相;艾未未在伦敦艾比安画廊的个展被《亚太艺术年鉴2009》评为“2008年十佳画廊展”;艾未未即将首次走进798举办个展……
就像他的作品总是本能地探讨社会伦理、政治和经济气候等题材,他也总爱反复强调“我做的任何事儿都是艺术。我做的任何艺术又都具有社会性。”这次,他又出人意料把他的艺术搬进了798,在林冠画廊用四种全然不同的材料,展示他的“世界地图”。
最显眼的自然是展览标题同名作品《世界地图》,这个100 x 800 x 600 cm的素色装置,是由几千层的棉织布料垒叠、组合而成的巨型世界地图,底部由一个木质底座托垫。不要小看这件作品,这是艾未未于2006年参加悉尼双年展的经典参展作品,是首次在国内亮相。据说,那个底座还是当时同去参展的刘小东亲手帮忙刷的漆。
还记得两年前,艾未未做的那件轰动一时的《童话》作品吗?他带领着招募来的1001个中国人,到格林兄弟童话的故乡卡塞尔看展、游荡。并为每个参与者提供特制行李箱、椅子,还专门设立了临时集体宿舍。一时间,著名的卡塞尔文献展因为艾未未的这个“1001”掀起巨波。9月的展览中,同名装置《童话》也将首次亮相:是所去的人当时睡觉所住的一个宿舍单元,十张床,几张椅子,行李箱,俨然是一件“社会雕塑”。
“把人的原始需求用当代艺术的语言方式,放在一种全球化和世界工厂的背景中。有一种很亲近熟悉的感觉,但其实又是一种陌生的状态。”
这次艾未未还展出了十几年的红木装置旧作《凳子》,和刚刚完成的陶瓷新作《葵花籽》。像那些著名的三条腿的桌子、孔雀开屏式的凳子一样,《两个凳子》也是取自清代家具中拆卸下的古董红木,巧妙又拧巴地融合在一起。看上去像是在博弈的孪生体,又像是个体在自我纠结。
想象一下,一百万颗葵花籽堆垒起来什么样?简直就是一座小型“瓜籽山”。尽管如此,当艾未未和《葵花籽》站在一起时,还是让人很容易嗅出体形的反差。因为总是忍不住将视线来回聚焦在他挺起的大肚子,和每一颗微小精致的瓜籽上。从“山”上捏起一颗才看清,这竟又是“Fake”,全部都是纯手工绘制的灰白色纹路陶瓷葵花籽。说实话,这不是一件好懂的作品,或者它更容易让人想入非非。陶瓷、葵花籽、向日葵、太阳、希望、孩子……作为一贯只使用一种艺术语言进行创作的艺术家,人们难以为艾未未下任何结论。
对话艾未未
TO:怎么想到在798做个展?你以前总说不喜欢那儿。
798是我从来不去的地方,它的变化也让人很反感。不过,我可以去最不喜欢的地方做展览。我极少在国内做展,这个画廊很早就找过我,两年间反复沟通,很有诚意。我对诚意很在意。去看了以后,画廊的空间很漂亮。那就定下了。
TO :怎么想到用棉布来做《世界地图》?
纺织品尤其棉织品是和人的关系最持久的材料。这个作品是大量人力,用几千层布料,制作的近似于地理或者政治概念的地图。把人的原始需求用当代艺术的语言方式,放在一种全球化和世界工厂的背景中。有一种很亲近熟悉的感觉,但其实又是一种陌生的状态。就像它用布料的平整的方式,制作成的立体的装置,又抽象地表达对生存环境的某种理解。
TO:《童话》都过去两年了,今天才呈现给大家。可你说过对发生过的事没什么兴趣。
《童话》行为是过去两年,但这是一个无法结束的作品,那些参与的人,他们的经验始终影响着今天的生活,甚至以后的生活。《童话》是我最喜欢的作品,现在呈现出来的是一件装置,基本还原了当时那些人在那儿的生活起居原貌。不是什么事发生过都没兴趣,像鸟巢设计过去了,我肯定没兴奋点了。但很多还影响着当下的事情,都需要有个说法。
TO :你总做大作品,《葵花籽》是例外?
我也做过很多小的作品。《葵花籽》其实是个无聊但又很有意义的作品。它是景德镇陶瓷做成,经过1300度烧出它的坯胎,80多个人一年多时间绘制出来的。“葵花籽”对我来说有着复杂的联系。它总让我想起遥远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代,最幸福的就是看电影时能吃上一小包葵花籽。另外,从葵花籽又想到向日葵,想到凡•高,想到红太阳和政治核心,想到无数的幼小果实,想到榨油,食用葵花籽油的地区……
TO:你今年在国外的个展都是二三十件作品,这次为什么只有四件?
这个跟空间、成本、制度等很多局限有关。虽然四件作品,但是四种不同制作材料,四种结构方式。我在国外的展览也未必都是几十件庞大体积的展现,现在正在准备的是年底德国的个展。在希特勒为自己盖的第一座楼里,我想做两三件新的作品,其中一件,我希望对这次地震做一个非常个人化的表达。
来源:http://goo.gl/B23D4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