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这个电影说的是什么?
是王朔对里里外外、前前后后各种事情的看法。
王朔是怎样一个人?
是距离现实世界最近的一个作家,同时他又是一个有特殊经验的人。是最执著最严酷的一个人,完全的不回避不放弃,勇于面对人精神和情感可能的状态。
为什么说他离现实最近?
因为他作品里的人物、情感、语言。
小说是由语言来完成的,没有一个小说家的语言比王朔更现实,王朔所有的语言都是现实当中的语言,他不管说什么事情,都用现实中的语言来说。他关心现代人的处境问题。
特殊经验是指……?
比如宗教、灵魂、梦幻、非现实状态,精神可能性。
这个电影基本的调性是怎样的?
跟他的小说一样,有很激情和很入世的状态,但实际上是很悲观很伤感的。甚至是不断地接近死亡,关于生死之间的讨论。
整个故事很简单,一个东西脆弱的、随时可以崩盘的状态,一个虚假的状态。一个巨大虚假的现实与人的非常表面的、更加虚假的、要求真实情感的一种冲突:所有对真实的要求是不是真正的要求?你是不是敢真正的走入这个现实?或者你追求真实这个事情本身就是假的?
当我们说个人要寻求内心真实的时候,实际上它的虚假成分是巨大的。这个实际上讲的是我们日常的、现实的界面,和一个大多数人愿意回避,或者没有经验的另外一个界面。是最单薄的,最不透明的状态。
这个电影其实有很大一部份是在说“生死”?
我觉得一个事件或者说一份情感,或者说事件的可能性,或者个人对自我表现、自我状态的怀疑,这些最终都把我们引向一个不可涉及的题目,或者说一个没有人敢跨过去的界线。每到那个时候,人们都会停下。这个界线其实就是死亡。
死亡是未知的,这个界线在不同人的手中是被推向不同位置的。王朔是想把死亡这条线重新推移、或者挪动,甚至片刻地进入。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很勇敢的电影?
这是我能见到的,探讨这类主题最勇敢的一个电影。不可能由他人做出来的,只有王朔才能做到。
为什么?
因为他是这样一个人。王朔不是一个吃“文化饭”的人。尽管他的小说可以卖得很好或者有很多人愿意买他的帐。但他是一个极端有自己的标准,极端不忿的一个人:“别跟我来这一套”、“爱谁谁”、“让我自己待着”。这是他的价值所在,而其它从文的人在这一点上是不可相比的。
那么徐静蕾也是勇敢的。
我跟她不是很熟悉,虽然常见面。但是她能够拍这样一个电影,能够做这么一件事情,能够认同王朔这种价值观也好,情感观也好,或者生死观也好。我觉得她有她勇敢的一面。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得下去的。
你觉得什么样的人会喜欢这样的电影。
我觉得大多数人不会喜欢这个电影的理由是,他们不知道在另一层面上是在谈些什么。
电影已经被通俗地认为是一个娱乐性的东西。实际上这个电影本身也是娱乐性的。只不过它娱乐的那个区域从来没有被他人搅动过,是一个沉淀层的区域。
对我来说它有巨大的娱乐性,我看的时候从头到尾处在一种兴奋状态,尽管它的拍摄语言很陈旧,没有新意。而且里面确实有很多的弊病,但这些绝对不能湮没这个东西本身的品质。它有自己的不可能被毁坏的质地。
还是要再问一遍,你觉得什么样的人会喜欢这个电影?
所有那些对同类问题——生死、灵魂、梦想,还有特殊经验,或者说对精神的可能性,对现实之外的世界有兴趣的人,都应该对这个电影有兴趣。如果他没有兴趣,那说明他不关心这类事情。
采访者:《城市画报》
受访者:艾未未
2006年7月19日
------------
来自艾未未被关闭的新浪博客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